close

        華裔美國作家伍詩綺的小說《星星之火》,我是連著她的前作《無聲告白》套書特價時一起買的(全因折扣太誘人!),因此放了一陣子沒有急著看,今天終於完讀,真的是超乎預期地好看。

        故事設定的現在式年代,是柯林頓政府執政下的美國1990年代後期,背景則是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「震顫崗」。因為我老姊從1980年代中期起就住在克利夫蘭,我在美國唸書時曾多次前往,後來也曾兩度帶著孩子、父母前去探親旅行,有點地緣關係,因此讀《星星之火》時多了一份親近感。

        《星星之火》的故事聚焦在兩個迥然不同的家庭:長年扎根在震顫崗的理查森家族--標準的上流中產階級,有房有車,有令人尊敬的職業;以及攝影藝術家蜜雅與女兒珍珠--居無定所、過著類吉普賽生活的單親家庭。後者來到震顫崗,成為前者的房客,兩個家庭開始有了交會、碰撞,到最後大大改變了兩個家庭成員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 震顫崗(Shaker Heights) 真有其地,並非虛構出來的地名,老姊說他以前還在上班時,每天要到那兒轉乘捷運至市區。它算是全美最早出現的計畫型社區,自詡為先進發達、種族平等、祥和寧謐的典範,在這裡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事前規劃,所有不和諧的景象都不該被看見,「如此才能避免發生不得體、不愉快的災難。」

        然而一件華人女嬰的領養風暴,卻攪動了表面平靜的震顫崗社區,幾乎將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捲入其中,戳破了許多假象,家庭成員過去或現在的「秘密」也如剝洋蔥般一點一點被揭露。

        《星星之火》碰觸了許多主題:階級、種族、血緣、親子關係、青少年懵懂的愛戀、人生夢想、媒體的嗜血......,但又都切的很深,如手術刀般地精準,許多讀者應該都可以在某個角色或某些情節上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
        在批判與剖析的力道之外,伍綺詩也是位說故事的高手,小說採取倒敘結構,一開場就先揭露故事結局,理查森家的華廈遭無名火焚燬,「嫌犯」是家中未成年的小女兒,所有的主要角色以及重要的副線—中國女嬰領養事件,也在短短的第一章中全數登場。

        在隨後的敘事開展中,兩個家庭的成員開始交會,進入對方的有形的屋舍與無形的心靈,並意外地找到自己嚮往的生活型態,或孺慕、愛戀的對象。伍綺詩在兩個家庭場景與眾多角色中毫不費力地穿梭來回,並一點一滴回溯至兩位母親的年少時期,看到她們的生命是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,她們得到了什麼?又因此而放棄、失去了什麼?故事中的許多鋪陳會讓讀者迫不及待地一路往下看,甚至提心弔膽,深怕角色的一念之間是否會在最後帶來毀滅性的結局?

        總之,我等不及要打開另伍綺詩的另一本《無聲告白》了!據說一樣精彩,一樣引人深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dad1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