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潘家欣的詩文集《負子獸》,其中一首〈媽媽要活到幾歲才能死掉?〉,前幾天透過逗點文創結社被瘋狂轉貼,不少媽媽讀者含著眼淚帶著微笑讀完這首詩。

    最近,潘家欣寫了一篇〈茉莉的最後一天〉的深度剖析長文(還自嘲:「這一集不是我最喜歡的,但是我還是要推薦給大家看,而且我還寫了三千多字來推有沒有很煩⋯⋯」),很多地方從自身的經驗與媽媽的角度出發,根本重點畫不完,譬如:

    「這已經不只是情感層次了,自賤自輕深化進入家族的道德觀,如果妳不照著父母的教訓做,那妳就是不道德。」

    「母親為什麼會變成那麼醜陋呢?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機車媽媽的嗎?母親的心境轉折是甚麼?外婆外公是甚麼樣的人呢?是怎樣教養媽媽的呢?有沒有可能媽媽從小就是跪鐵蒺藜算盤長大,所以才唸到美國碩士呢?所以她相信打罵教育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?」

    「文學的力量在於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自我,當社會安全網和家庭失能的時候,文學與藝術承接了多少無助的靈魂,為多少難以啟齒的痛苦找到出口?」

    「當然這個設定是強化茉莉身為長女、渴望受到前輩、長者肯定的性格,但是可以稍微講一下小說到底在寫甚麼嗎?我真的沒有很關心她得獎。」

    最後最後,重點來囉:

    「常常有人說,孩子是父母的禮物,我最近常常有一種感覺,我才是孩子的大禮物,父母是孩子的大玩偶。⋯⋯重點是,媽媽是孩子的所有物,這一點無庸置疑,否則媽媽不會失去自己的名字,不會失去尊重、不會失去自己的人生。」

    「劇中媽媽不斷跳針『如果不是生了你們我早就當教授了」』,看似把自己的人生主權放棄掉,那個情緒壓力不應釋放在孩子身上,但是她也無處可去,孩子是世界要脅她的藉口。」

    舉例舉不完了,反正你們趕快去點閱以下的全文連結!

    整篇文字對照潘家欣《負子獸》的諸多描寫,更可以讀出她對媽媽這個角色的敏銳感受與深刻心情。

    剛好潘家欣今天也在FB寫了一篇貼文,自剖〈媽媽要活到幾歲才能死掉?〉這首詩正反的解讀方式:

    「但是光是"正",並不足以支持好詩的條件,我們要反向思考,也就是"反"的部分,這首詩非常恐怖。
作為母親的權力太大了,太容易對孩子實施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,而且正因為血緣關係難以切斷,情感勒索無所極限、無孔不入。」

    「比方說妳也是那個嫌自己媽媽嫌得要死的讀者、對親子關係又痛又愛又無可奈何,或是妳經歷過極度負面的親情勒贖,詩的每一句都像是針扎在視網膜上那樣極度不悅憤怒......但是,因為讀了這首詩,你/妳會更理解自己一點,會找出一些關於親子關係的新想法,認識自己過去不曾正視的痛苦,或是溫暖。」

    這就是讀詩有趣的地方,看起來白話的詩並不代表它只是像一杯白開水一般一目瞭然,字裡行間深藏的意義其實更需要被細細解讀。

 

潘家欣:〈如何閱讀一首詩〉https://goo.gl/rmoTSi 

潘家欣:〈人生不是妳給孩子的禮物,妳自己才是〉https://goo.gl/5YT1zE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dad1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