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《33天之後》的與眾不同,其實是非常顯而易見的。
一位遭到凶惡歹徒綁架的女孩,不但是只有16歲的青少年,還是一位體態大腹便便的孕婦,在一般人的認知下,通常是屬於弱勢的角色。然而作者卻反轉這樣的刻板印象,將她設定為擁有高智商,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,早是人生既定的方向」,從小從父母那兒習得太極、柔術,以及鐵般的意志,甚至有不同於常人的情緒管控開關,也能從空氣中微小的、如原子般的變化去累積記憶,說白了簡直就是一位「神力美少女」。
因為這樣的角色設定,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也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,女主角麗莎在漫長的被囚禁的日子裡,不動聲色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,累積手邊的可用資源,而貌似兇惡的歹徒卻恍然不覺,在貓捉老鼠的遊戲中反倒落入無可逃避的牢籠與最終的宿命。
小說中還有另一位主角是負責偵查少女綁架案的FBI特別探員劉羅傑,他與麗莎一樣有著生理與心理上的超能力,然而卻一生背負著綁架案留下的創傷,在辦案過程中,傷痛的記憶不斷地回到心上,以至於這樣的工作其實對他如同煉獄般。
整部小說的主軸,就在兩位主角各自的當下狀態與生命經歷雙線來回交錯,帶來的張力不只是敘事上的,也在於角色的對照。當兩條故事線終於匯流,麗莎與劉羅傑的互動就極為精彩動人。
對我來說,《33天之後》另一個有意思的部分是親子關係。麗莎清楚理解母親對她的關愛與支持,但在母親面前真情流露時,卻會覺得萬分尷尬;在接受母親的溫暖擁抱之後,又能隨即「關上愛的開關」。然而麗莎在囚禁當下,卻能為了保護腹中的寶貝,凝聚出充滿殺氣的仇恨以及強烈的復仇決心;當孩子長成翩翩美少年時,又會說出:「深愛一個人,你光是看著對方都會感到心碎。」這樣的話語。其中親子情感的複雜性也被處理得相當有層次。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驚悚小說 青少年心理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dad1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